发布时间:2020-08-07 14:36:41 阅读量:1036
一场全球性的疫情,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节奏,是风险,也是机遇——谁都没想到的是,生鲜电商能在疫情下迎来新的高光时刻。
7月23日,每日优鲜对外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达4.95亿美元,是生鲜电商赛道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而这距每日优鲜上一次融资仅仅相隔一年半。
疫情已然成为生鲜电商再次加速发展的助燃剂,资本短时间内的重磅加码,也代表着对该赛道的持续看好。
但问题随之而来,对生鲜电商,用户或是在疫情下的“别无选择”,随着疫情逐渐发展为生活常态,生鲜电商如何与本地生活赛道的传统巨子农贸市场相比拼?作为生鲜零售的渠道之王,农贸市场会就此没落吗?
要回答以上问题,就得分析生鲜电商的前世今生,小编简而概之。
生鲜电商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了。
早在2005年,古早创业者们就率先试图颠覆农贸市场的传统路径,把“买菜”这个日常生活场景转移到线上,结果在品控、配送等问题上陷入困局,各家纷纷倒闭。2012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生鲜领域又涌现出了一批模式新兴的电商创业者,而这一年也被称作生鲜电商元年。
直至今天,生鲜电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风口,吸引着无数初创公司进入这个赛道。据艾媒咨询数据统计,从2016至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就已突破千亿,2021年市场规模初步预测将达到2460亿元。
2016-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及预测
千亿市场的繁荣表象背后,却是极其残酷的真实:数据统计,生鲜电商创业者中只有1%的玩家实现盈利,88%是亏损,7%是巨额亏损。
2016-2019年生鲜电商阵亡名单
不夸张地说,生鲜电商赛道上,横尸遍野。幸存下来的寥寥几家,目前也面临着盈利困难的痛点。
为什么做不起来?小编以为,纯靠资本输血的运营模式是导致其最后崩盘的主要原因。
其实人们都不难发现,众多生鲜电商拉新、引流量的主要方式都是各种如出一辙的优惠、红包和补贴。这种“烧钱”模式运用在市场推广期原本没有任何问题,既能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又能以最快速度达到品牌宣传效果。
可错就错在,用到了最会薅羊毛的用户身上。
集体出动买菜的中老年消费者
国内买菜群体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用户,他们统一的一个特征就是价格敏感。被各类平台发放补贴吸引而来的他们,当补贴结束,他们就会果断放弃生鲜电商,重新回到家附近的农贸市场,继续亲力亲为地选购食品。纵使平台仍然会发放小额度的补贴,但只要优惠力度减少,他们就会减少使用频率,直至卸载平台的APP。“用户忠诚度”对他们来说,不存在的。
最后可怜的还是那些生鲜电商平台,羊毛被薅,自负亏损,轻伤者可能还留存点希望,继续寻求资本的融资,重伤者直接卷铺盖倒闭。谁有钱,谁就走得更远,当然,也就远一点而已。
早年前盒马CEO侯毅曾公开表示,“生鲜以超市为主,取代农贸市场是必然趋势。”而就现今还尚未找到一个成熟盈利模式的情况下,生鲜电商要想“取代”农贸市场,真的还为时过早。
有句话说得好:与其谈论风口,不如确定赛道。
作为本地生活赛道的重要一环,农贸市场的“生鲜零售渠道之王”称号不是白叫的。
以数为据,招商证券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贸市场渠道目前仍占生鲜销售70%左右的份额。由此可见,对于买菜这件事,消费者最爱去的,还是家附近的农贸市场。
近几年,农贸市场一直受到政府、社会和居民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众多相关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农贸市场进行智慧化改革。在此背景下,传统农贸向智慧农贸的转变,吸引了众多高科技公司和创投公司纷纷下场,多方力量助推智慧农贸的升级改造。其中,智慧农贸的商业模式改变之大,引人注目:
智慧农贸最大特点就是引入超市化管理模式和商场化购物环境,形成“品质+实惠”的经营新模式和“农+超”模式互补的综合新优势,不仅能有效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消费者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的传统消费体验。
智慧农贸的改造,将以智慧化为特色,以市场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当地特色种养殖业共同发展,集展、供、销、地域特色和互联网平台管理于一体。通过引入本地农产品品牌并形成连锁化经营,有利于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形象,打造知名的市场经营品牌。
当前,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更偏爱,尤其是在疫情后时代,健康意识深入人心,绿色食品、无公害农副产品、放心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消费者更青睐到知名品牌商家购买农产品,以期得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可以预见,农贸市场若拥有自己的品牌,盈利空间将得以扩大。
智慧农贸的“智慧”,重点体现在用“科技+互联网”技术打开了传统农贸市场运营的思维与视野:以线下农贸市场为主战场,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在实现便捷消费、食品安全追溯的同时,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建立具有针对性定制的功能模块,充分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化、具体化、可视化,极大地方便了市场和监管部门对市场经营活动的动态监管。
林鲲科技智慧农贸一站式解决方案可称之为行业标杆
与此同时,以农产品大数据系统为基础,搭建农贸O2O/B2B电商平台,通过“线上购买+线上供销+线下体验”的模式,实现订单化以销定产,加快农贸产品的流转速度。
如此改造,下至消费者、商户、供应商,上至政府市场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一条完整且系统的农贸产业链就已形成,“智慧农贸”的真正落地也将水到渠成。
本文并非一味唱衰生鲜电商,实是其目前的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还不成熟,在农贸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智慧化升级对比下,生鲜电商之前景颇为艰难。
虽然智慧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也才短短几年,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但目标明确,直指民生所需,再有林鲲科技等专业技术服务商的改造支撑,智慧农贸为行业带来勃勃生机已是必然趋势。
在买菜这场战役中,谁更加适应用户需求,谁就赢了。智慧农贸凭借其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智慧化的发展,赢过生鲜电商不在话下。
发布时间:2018-12-02 阅读量:167
“农改超”与“农加超”市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服务、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经营优势,但相对传统农贸市场,也有着价格偏高、交易方式不灵活、消费群体不够庞大等弊端。因此,林鲲君对“农改超”与“农加超”的运营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01.政府应加强引导,做好相关配套建设
政府应为“农改超”与“农加超”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和竞争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弱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农改超”与“农加超”的领导,把“农改超”与“农加超”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年度考核
02.企业应合理布置销售网点
企业应统筹规划,分析目前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其购买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要求和消费习惯,采用多种经营业态和模式,在网点的分布上做到合理、科学和便利。首先,在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较大规模的生鲜超市,其主营产品应是生鲜产品,品种较齐全,同时也可适当经营日常用品,并按照超市的模式进行操作。
03.企业应适度规划,提高效益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无论采用哪种模式,要提高赢利能力,就必须降低价格成本,形成对传统农贸市场的相对成本优势。就是说,超市经营的农产品,绝对价格可以等于或略高于传统农贸市场,但综合比较质量、安全、服务等优势后,应具有相对的农产品营销价格优势
因此,“农改超”与“农加超”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从已经取得成功的超市企业的经验看,超市的农产品价格可以比农贸市场低,但这必须要以超市的规模化经营及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前提。
04.加强品牌商品的经营
结合生鲜超市的经营定位和操作方式,在商品购进中,应增加品牌商品或标准化产品的数量,优化生鲜商品的品种结构,同时,充发利用超市自身的经营特点,选择特定的商品进行自有品牌的开发,增强竞争优势
生鲜商品的采购包括当地采购和跨地区产地采购。当地采购的生鲜商品主要是因为保鲜原因不适于远途运输的生鲜商品,跨地区产地采购的生鲜商品主要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和距离内远途调运,或者经过保鲜加工处理的生鲜的商品。
林鲲科技一直行走在为农贸市场“农改超”与“农加超”的综合解决方案道路上,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致力于助推农贸行业的稳步发展。
林鲲科技专注智慧农贸市场领域15年,面向全国提供农贸市场软硬件升级改造等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欢迎广大农贸市场行业人士来公司洽谈合作!
发布时间:2018-12-02 阅读量:1478
发布时间:2018-12-02 阅读量:789
发布时间:2018-12-02 阅读量:956
发布时间:2018-12-02 阅读量:654